
成都草莓app下载污api免费設備吊裝工程有限公司
Chengdu Shengshi Juli Equipment Lifting Engineering Co., Ltd.
新聞資訊
相關資訊
大吊裝離不開“小”保障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人民資訊
- 發布時間:2021-06-25 15:45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1980年,五六十人用兩根350噸桅杆吊606噸再生器,已經稱得上國內吊裝之最;如今4606噸抽餘液塔吊裝,兩個機組17個人就完成了。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專業化,再到智能化、信息化,離不開幾代吊裝人經年累月的技術積澱。
大吊裝離不開“小”保障
【概要描述】1980年,五六十人用兩根350噸桅杆吊606噸再生器,已經稱得上國內吊裝之最;如今4606噸抽餘液塔吊裝,兩個機組17個人就完成了。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專業化,再到智能化、信息化,離不開幾代吊裝人經年累月的技術積澱。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人民資訊
- 發布時間:2021-06-25 15:45
- 訪問量:0
1980年,五六十人用兩根350噸桅杆吊606噸再生器,已經稱得上國內吊裝之最;如今4606噸抽餘液塔吊裝,兩個機組17個人就完成了。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專業化,再到智能化、信息化,離不開幾代吊裝人經年累月的技術積澱。
“如果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能聽懂你說話,你最想對它說什麽?”
“嘿,夥計,草莓app下载污又完成了個大活兒,辛苦了,辛苦了!”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CPECC)第一建設公司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作業隊隊長宋明全說。
每次完成吊裝任務,宋明全都會在心裏默默感謝這位老夥計。在他心裏,這台世界最大單門液壓起重機“就像家人一樣”。
4月17日,由第一建設公司主導研發製造的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擔任主吊,國產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負責抬尾,曆時3小時30分,成功將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全球單套生產能力最大的26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核心設備——抽餘液塔吊裝就位,開創了亞洲最重塔器設備整體製造、運輸、吊裝一體化建設先河,被譽為“亞洲第一吊”。
5月15日,最後一組滑移底座拆解完成,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抽餘液塔吊裝工作真正結束。
壓力變動力
宋明全和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的緣分已近10年。2012年,他加入第一建設公司特大型吊裝設備研發小組,與老一輩吊裝專家朝夕相處,深切體會到吊裝是一項風險極高的作業,哪怕是一個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
2014年年初,宋明全被任命為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作業隊隊長。該起重機的研發、製造、安裝、使用在世界上都是首次,沒有完整的作業指導書,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宋明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隻有把壓力變成動力才是最好的辦法。
為了解決起重機提升模塊千斤頂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打滑現象,在寒冷刺骨的冬天,宋明全每天兩次、三次爬上100多米高的塔頂,往返60多趟,記錄、分析上百組數據,終於使問題得到解決。
為了對起重機的性能多一些了解,1000多頁的圖紙、近20厘米厚的英文說明書,他翻看了幾十遍。機組的同事說:“宋隊就是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的活圖紙,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不知道的。”
經過上百人、曆經三年的科研和攻關,他們終於趕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完成了MYQ型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最大載荷型式試驗。這也是世界上單門吊裝能力最大的液壓起重機,采用模塊化設計,同一構件任意互換,組合出門式、單塔等16種工況,被譽為吊裝界的“變形金剛”。
注重小細節
持續不斷地創新,是宋明全和機組成員保證每一次吊裝任務萬無一失、創造每一項吊裝紀錄的根本。
鋼絞線是起重機千斤頂發揮“大力神”作用的關鍵受力元件。成卷的鋼絞線運到現場,需要測量、裁剪、磨頭(兩端磨成錐形)、穿設,工作量非常大。重4606噸的抽餘液塔吊裝,一共配置4個千斤頂,每個千斤頂90根鋼絞線,總長度達7萬米。技術員王國祥、聶鵬飛發明的專用拉線工具,既能防止鋼絞線旋轉、擺動打傷起重工,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無線遙控開關的設計離不開起重機班班長賈智紅的努力。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進行型式試驗時,每次操作前都需要有人爬上100多米高的塔架頂部,開啟2台動力箱上的電源。動力箱啟動後,地麵控製室才能遠程操控,既增加工作強度又浪費時間。賈智紅一直琢磨著,怎麽才能把無線遙控技術運用到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上。他買來電子元件,不斷研究、試驗,成功實現無線遙控目標。
為保證每次吊裝順利實施,作業隊經過精密計算,提出:兩側塔架底部每塊麵積為27平方米的載荷擴散墊,與地麵接觸的任何兩點的水平度誤差不得大於2毫米。他們采用激光找平儀,反複調整,確保了地麵平整度達到標準。
起重機自安裝係統組對也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活兒。作業隊員每安裝一個配件,就要根據結構重心合理調整支點,減小因結構自重產生的變形;所有構件安裝完成後,再從內至外、從主框架至支撐杆逐步預緊每條螺栓,最終使起重機自安裝係統結構尺寸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
“大型吊裝並不單單是大家想象中的‘大’,還需要用組裝質量管控上的‘小’來保障。” 作業隊技術員、操作手李翔說。
創新中發展
迄今為止,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作業隊已累計完成27次、超過30000噸大型吊裝任務,作業隊也由剛組建時的11人、平均年齡37歲,變為現在的9人、平均年齡43歲,從60後到90後占全了。
少了兩個人,平均年齡卻大了6歲,這是怎麽回事呢?
宋明全介紹說,今年年初,他所在的大型設備吊裝運輸分公司對組織機構進行調整,有兩名年輕人抽調到分公司專業技術管理中心,他把配合隊裏搞設備維修的秦福寬師傅要到作業隊。他說:“雖然秦師傅已經57歲了,但工作嚴謹、有創新精神,作業隊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秦福寬欣然接受了這一邀請:“吸引我的是好奇心——那麽高、那麽重的設備,是怎麽一次性吊裝完成的?還有團隊的使命感、榮譽感。”
安裝班班長張文朋是作業隊最年輕的90後,既要負責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安裝、維護及操作工作,還要擔任操作手,與主操作手李翔互相配合。
2017年的一天,宋明全把張文朋“按”在操作手的位置上。回憶起這一幕,張文朋至今仍感到“特別緊張”——技校畢業的他,不知道如何打開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全英文操作界麵這本“天書”。他沒有退縮,而是借助手機上的翻譯軟件和死記硬背,一點點認識了開錨、關錨、頂升、下放等專業英文單詞和不同的報錯顯示,圓滿完成操作手的工作任務。
“草莓app下载污這個隊和其他隊不一樣,每個人都很重要,一個人不在崗,就會對工作效率產生很大影響。每個人都是將,沒有兵。”宋明全說。
在石油工程建設領域,第一建設公司吊裝技術、吊裝實力稱得上首屈一指,曾連續十年獲得“中國吊裝十強”企業。1980年,五六十人用兩根350噸桅杆吊606噸再生器,已經稱得上國內吊裝之最;如今4606噸抽餘液塔吊裝,5000噸門式液壓起重機和4000噸履帶式起重機兩個機組總共17個人就完成了。
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專業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離不開幾代吊裝人經年累月的技術積澱。“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宋明全說。
本文來源:工人日報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